烽火年代国难《少年西行》七千里,在蜀道点亮未来灯火
1937 年冬,黄河的冰层裹着硝烟碎裂,齐鲁大地的读书声被炮火截断。当十五岁的手掌攥紧课本,当破庙里的油灯映亮方程式,一群 11 至 18 岁的少年,背着行囊踏上了七千里流亡路 —— 他们要去远方,找一张能安放课桌的安静角落。
1937 年冬,黄河的冰层裹着硝烟碎裂,齐鲁大地的读书声被炮火截断。当十五岁的手掌攥紧课本,当破庙里的油灯映亮方程式,一群 11 至 18 岁的少年,背着行囊踏上了七千里流亡路 —— 他们要去远方,找一张能安放课桌的安静角落。
1956年,公刘将长诗《阿诗玛》改编成电影剧本,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,剧本还在《人民文学》发表。但1957年,剧本整理者黄铁、杨智勇、公刘被打成右派,拍摄受阻。1960年,李广田重新“修订”剧本,然而不久他被打成“右倾机会主义分子”,项目再次搁浅。直到1